索引号 | 53040020251618151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8-20 |
承载彝乡文脉铭刻红色记忆——峨山文庙的沧桑之变
峨山中学旧址。
峨山文庙。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图
在峨山县双江小学内,一座飞檐翘角的古建筑静静矗立,斗拱交错间,雕梁画栋,虽历经沧桑却古风犹存,这便是承载着峨山六百多年文脉与红色记忆的峨山文庙。
八月的一天,记者来到双江小学(过去的峨山中学),峨山“金牌宣讲员”、退休教师朱长江向记者介绍了峨山文庙的保护情况:1999年初,峨山县人民政府决定对大成殿进行修缮;200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意盎然的文庙
在朱长江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峨山县双江小学,距校门不远处,左边有一道古色古香的大门,门头上书四个大字“道冠古今”。大门两侧种有大树,枝叶繁茂,绿意盎然。透过门洞,能看到远处的建筑和走过的人影,整体氛围静谧祥和,透着岁月沉淀后的悠然。
大门的背面则是另一番景象。虽然是同一道门,但背面门楣上题有醒目的“峨山中学旧址”六个大字,两侧立柱悬挂着对联,传递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门前有两盆绿植点缀,后方树木林立,远处可见其他建筑,整体氛围古朴庄重。
向前走,右前方就是峨山文庙,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周边环境清幽、绿树成荫,古柏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庭院开阔,石板铺地,整洁干净,静谧中透着庄重典雅,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庙前500多年树龄的柏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树皮纹理粗糙,悬挂着古树名木的保护牌,有着历经沧桑的岁月感。古柏周围绿植环绕,整个场景静谧祥和。
在文庙的石阶前,斜卧着一块长方形的石雕。石材呈灰褐色,表面布满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石雕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形图案,龙身蜿蜒盘旋,周围雕有祥云纹饰,雕刻线条流畅,细节丰富,古朴精致。进入大成殿,殿内空阔宏大,红棕色的木梁纵横交错、古朴精致,每一处榫卯都透着古代工匠的智慧,营造出一种庄重且富有历史感的氛围。
旧时峨山文教核心地带
据介绍,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不久,嶍峨县(今峨山)即遵明太祖“广设学宫”诏令,在县城东门建起三进院落的文庙。这座带有明显军事屯堡风格的建筑,成为中央王朝在玉溪彝族聚居区播下的一颗儒学种子。
天启七年(1627年),知县蒋恒盈勘察地形后,力排众议将学宫迁至城北玉屏山麓。他在《新建文庙碑记》中写道:“凤岭之前,猊江之浒,见龙在田,平衍且讦”,相中此地“巽峰翊辅、桂岭朝拱”的风水格局,期冀“科名其盛”。
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文庙在现今的地址得以重建,形成坐北朝南、东西对称的四重院落格局,殿宇巍峨,规制完整。这座“庙学合一”的建筑群,过去曾是峨山文教的核心地带。据《峨山县志》记载,县学设廪生、增生、附生名额共52名,按两年一贡的制度持续输送人才;春秋祭孔大典在此举行,礼乐声中传递着尊师重道的传统。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文庙周边先后有乐育、登云、萃秀等书院兴起,形成“学宫育士、书院辅之”的教育体系,让寒门学子亦能在其间求学。
据朱长江介绍,峨山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呈直线展开。大成殿坐北朝南,是五间组合的宫殿式建筑,殿前有平台,有三组石阶相连。大成门与大成殿相对,两侧有“礼门”“义路”。院子东西两面分别是乡贤祠和名宦祠,正对大成门有文明坊,其与泮池之间有石板路,路两端有“腾蛟”坊和“起凤”坊。大成殿后有崇圣祠,东侧是以明伦堂为中心的建筑群,明伦堂两侧有“忠义祠”“节孝祠”。如今,整座建筑除大成殿和东配殿、两边厢房及西大门、月牙塘尚存外,其他建筑物均已不存。大成殿面阔5间,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檐下斗拱交错重叠,结构完整,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虽经受两次强烈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
1907年,峨山文庙里开办嶍峨官立高等小学堂,1911年又开办峨山中学。中学当时的校舍都位于峨山文庙内,为峨山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滇中革命摇篮
如今,峨山文庙内展示的是“滇中革命摇篮”——峨山中学的光荣历史。据朱长江介绍,滇中地区具有长期而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中共云南省地下党领导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滇中地区就有中共党员和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峨山是滇中革命的根据地,是云南省著名的革命老区县。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峨山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举行武装起义,在滇中地区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革命武装和游击根据地,为滇中地区乃至云南全省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1944年3月,云南省工委派遣共产党员王以中到峨山,以教书为掩护,在峨山中学开展革命活动。王以中到峨山后,按照中共中央开展地下工作的指导精神秘密工作,从此,革命火种开始在峨山传播。1946年夏,省工委派云南大学学生、共产党员董治安和“民青”成员董子健等来到峨山,以教师的身份做掩护,在峨山中学开展革命活动,并成立了中共峨山县工委。他们积极向师生灌输革命思想,启发师生的思想觉悟,培养了大批革命力量,为后来发动武装起义做了积极准备。峨山中学因此被誉为“滇中革命摇篮”。朱长江说:“他们在峨山中学成立了中共峨山县工作委员会(峨山县工委),统一领导峨山的革命斗争。峨山中学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在当时的420名学生中,就有240名学生参加了革命。峨山中学师生奔赴各地乡村以教书、办夜校做掩护,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和党的政策,为峨山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他们以峨山中学为据点,广泛开展了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夺取峨山革命斗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在峨山夺取政权的革命武装斗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征粮剿匪斗争中,峨山共有151名各族优秀儿女为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仅峨山中学就有3位老师、20名学生英勇牺牲。朱长江说:“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峨山中学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志士,还培养了‘云岭女杰’李桂英、‘彝族之鹰’杨国祥等一批领导干部和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我们将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一如既往地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从明代学宫到现代学堂,从礼乐圣地到革命摇篮,峨山文庙六百多年的变迁史,恰是一部浓缩的滇中文化史。当清晨的阳光照亮峨山文庙的匾额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它在礼乐中涵养文脉,在变革中拥抱时代,最终在红色基因里找到了最动人的注脚。
相关阅读:
- 云海深处的茶香传奇——记玉溪市“非遗伴手礼”者竜峨毛茶 2025-08-20
- 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025-08-19
- 工业风混搭烟火气 老街区有“新玩法” 城市更新点亮夜的新篇章 2025-08-19
- 桂山路飘出温暖咖啡香——“00后”大学生詹喜茗的创业之路 2025-08-18
- 永不褪色的勋章——峨山彝族老红军普国泰的革命故事 2025-08-18
-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人民观点)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