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91086946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9-10-08 |
华宁县: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华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秀美、人杰地灵,享有“中国泉乡”“柑橘之乡”“千年陶乡”美誉。700余眼潭泉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给华宁注入灵秀之意和旺盛活力;独特的气候造就了全世界自然条件下柑橘成熟最早的产区;600余年薪火不断、匠心传承,让华宁陶不断发展创新。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伴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历届华宁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群众,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奋力拼搏,华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华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特色兴县、开放活县战略,扎实打好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围绕“绿色发展先行区、陶瓷文化创业区、温泉康养示范区”和“云南华宁国际陶都”的新定位,着力打造“实力华宁、开放华宁、绿色华宁、法治华宁、实干华宁”,迈出了华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坚实步伐。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力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建设绿色华宁,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云南省第二批生态文明县”称号,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是全市首个、全省第二个获此荣誉的县(区)。绿色生态创建走在全市前列,生态乡(镇)创建实现全覆盖(华溪镇、宁州街道、青龙镇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盘溪镇、通红甸乡为“省级生态乡镇”),共创建省级绿色社区7个、市级绿色社区12个,省级绿色学校8所、市级绿色学校25所。加快实施增绿添色、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植树造林等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山林长制,全县河湖库渠及重要林地实现河(湖)长、山林长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完成黄标车治理淘汰任务,水、气、声环境质量均达到相应功能区划要求,2018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8.9%,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
倾力打造云南华宁国际陶都,华宁陶彰显特色优势
千年陶乡
华宁陶古称“宁州陶”,出自“宁州窑”,兴于明,盛于清,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其釉色静谧而缤纷,其器型丰富而多姿,且充分体现了圆雕工艺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华宁陶已申报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华宁陶技艺已申报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并实施了华宁陶地方标准。2018年,华宁实现陶瓷产业产值6.2亿元。
打造国际陶都,华宁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华宁已探明陶土资源储量7000多万吨,石灰石、白云石估算储量约25亿吨,石英、水晶、玛瑙、铜、铁等原料丰富,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原料。煤炭探明储量7992万吨,可采储量7285万吨;境内电力资源充沛,天然气供气管道全面贯通,能为制陶企业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支撑。
打造国际陶都,华宁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按照省、市“做强陶文化,做大陶产业”的总体要求,华宁县编制了《华宁陶瓷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提出以陶瓷产业总产值2022年实现30亿元、2025年实现60亿元的目标,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创新驱动,着力从提档升级生活日用陶、做大做强建筑园林陶、创新发展工艺美术陶、加大研发高新技术陶、发展陶瓷配套产业、培育“陶瓷+”新业态六个方面把华宁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打造国际陶都,华宁有广阔的市场优势。华宁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1818.8公里,贯穿辐射华宁的弥玉高速、江通高速、澄川高速建成通车后,华宁将融入滇中一小时经济圈,为华宁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辐射优势、通道优势、环境优势和市场优势。同时,实施“平台借势”战略,搭建了昆明世博园3000平方米的华宁陶旅游商品场馆和斗南花卉小镇5000平方米的华宁陶艺术馆两个有效平台,下一步“华宁陶”与“云茶”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华宁陶瓷市场空间。
打造国际陶都,华宁有较好的人才优势。目前,华宁县共有制陶在册企业、工商户70户,从业人员1900余人,拥有省级工艺大师10人,市级工艺师16人。培养“民间手造”陶塑技艺人才300余人,形成了“企业+农户”、小个体大群体的“民间手造”陶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陶瓷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创意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机制。
打造国际陶都,华宁有优惠的政策优势。在项目用地、政策扶持、研发鼓励、招商引智等方面,给予多项配套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华宁陶瓷产业发展。
70年栉风沐雨,70年沧桑巨变。一串串数据印证了华宁跨越,见证了华宁腾飞,更加坚定了华宁加快发展的信心。
扭住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成绩瞩目
柑橘之乡
华宁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发挥资源优势,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1952年相比,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1.22亿元,翻10.2番,年均增长11.3%;农业总产值30.37亿元,翻8.9番,年均增长9.8%;工业总产值70.09亿元,翻12.7番,年均增长14.3%;地方财政收入4.7亿元,翻9.1番,年均增长10%;财政支出20.36亿元,翻11.9番,年均增长13.49%。
产业发展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小逐步变大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以高原特色农业、陶瓷建材、磷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加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格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建县之初的68.3∶5.7∶26演进为21.4∶33.4∶45.2,实现了由农牧业为主向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大飞跃。2018年,完成各类投资48.8亿元,是1955年的32542倍。全县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31座、小坝塘165座,蓄水量是1959年的18.7倍。全县硬化路实现“村村通”,境内公路里程1818.8公里,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广电网、互联网等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县城面貌大变样。建成区面积由1953年的0.7平方公里拓展到4.85平方公里,各类房屋林立,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获评国家园林县城,正在推进美丽县城建设。青龙镇、盘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盘溪镇、华溪镇被列为玉溪市第一批美丽宜居小镇,全县城镇化率46.9%。
加强党的建设,政治建设不断强化
70年来,华宁县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第一保障抓牢抓实,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统筹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率先在全省建立纪检监察巡查制度和党风廉政考核管理平台,探索村级巡察工作获中纪委认可。加快推进平安、法治华宁建设,荣获云南省“平安先进县”称号。坚持党管武装,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荣获省级“双拥工作模范县”“双拥工作先进县”称号。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安全生产形势良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今天的华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形成了团结奋进、共创未来的良好氛围。
推进先进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欣欣向荣
中国泉乡
华宁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推进“善行美德光荣榜”创建,涌现出了以陶应全等为代表的先进人物,为华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大力保护挖掘传统文化,彝族“五三腔”和“华宁陶器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县”“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称号。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县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覆盖率均达100%,形成了覆盖全县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成功举办云南华宁国际陶都发展大会暨招商引智推介会,拥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9个,华宁陶瓷文化产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建设长足进步
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052元、13970元,分别是1978年的155倍、134倍,年均分别增长13.4%、13%。脱贫成效显著,贫困人口由3259户10712人减少至2018年的37户91人,贫困行政村和贫困镇实现摘帽出列。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主要社会保障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22所、教职工2623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2018年全县有医疗机构126个、卫生技术人员1253人、病床798张,县人民医院晋升二级甲等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实现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住房条件不断改善,1.09万名群众“出棚进楼”,2.2万名农村群众通过危房改造住上了安全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玉溪日报特约记者 陈志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