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8866172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8-05-23 |
2017年玉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绩突出
2017年,玉溪市委深改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有利于”要求,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着力抓好标志性、支柱性、关键性改革突破引领,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扣“5577”总体思路,各级各部门坚持把改革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环节,紧紧围绕改革工作要点,狠抓改革任务落实,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扎实推进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用改革办法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良好局面。
一是纵深推进“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废止投资建设项目中介服务机构库管理办法,清理规范市级政府部门第一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完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市级共清理中介服务事项133项,审核后保留91项。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实施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管理。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推进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规范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向当事人索要及对外开具证明材料行为。创新市级政务管理体制机制,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所有办理事项做到“零超时”,平均办结时限由16.9天降到8.5天,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一站式惠民成效显著。共承接、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许可事项155项,市级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262项,县区政府部门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274项。
二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把“三去一降一补”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调精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淘汰钢铁、水泥、化工落后产能263万吨,取缔36户“地条钢”企业,为实体经济企业减税降负30.2亿元,建成一批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补短板重大项目。国、地税税收收入位居全省第二位,非烟税收快速增长,非税收入占比下降,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全力支持红塔集团及配套企业技术创新,搞好卷烟去库存,烟草制品业止住下滑势头。实施“中国制造2025玉溪行动计划”,加快矿冶及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玉昆、汇溪、福玉整合为全省最大民营钢铁企业,年产10万吨粗铜技改等项目建成投产。
三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一步实现权、责、利相统一,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奠定基础。推进专项资金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启动预算管理平台和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深化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强化公开透明,在玉溪网建立统一的预决算信息公开平台,预决算和“三公”经费按照规定公开率达100%。调动乡镇财政增收积极性,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促进财政增收奖励措施,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项目建设,实施12个外债贷款项目。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拓展金融部门发展空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全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资金投向民生领域,支持创业促就业工作,扶持个私小微企业发展。
四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出台玉溪市市属投融资公司改革发展一系列文件,完善制度建设,开展国有资本运营、国有资本投资两类公司改革探索,按照“1+1+N”的平行运行模式,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9家专业投资公司,构建政府引导、资本运营、市场转型、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坚持“无偿变有偿、资金变基金、直补变间补”原则,稳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录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并通过审核的PPP项目35个,列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5个,省级示范项目4个。以科学合理为原则,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提质增效。
五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教引领创新发展,出台玉溪市实现2020年R&D经费投入占GDP2.5%方案,保障研发经费投入,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研发经费投入,落实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加快构建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科技服务等领域产业孵化器,玉溪双创中心启迪众创园开园,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
此外,价格机制改革、审计全覆盖、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取得成效,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高新区龙泉园区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市、县两级公务用车综合保障服务平台全部建成运营,城乡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试点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成效显著。
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蹄疾步稳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创新开放生态宜居文明幸福魅力之城目标,按照市、县、乡、村四个层次加速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探索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政策机制。推进贸易便利化,强化与昆明海关、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涉外部门的沟通联系,推进关检合作“三个一”、商检“三证合一”,积极争取并设立玉溪检验检疫服务窗口,实现我市企业在玉溪即可办理报检、出证、检测手续。稳步推进国际内陆港建设的核心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调整外贸结构,逐步改变进出口主要依靠一般贸易的模式。取消加工贸易合同审核和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制成品转内销审批,降低管理成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定期不定期在东部沿海举行推介会,承接东部加工贸易等产业转移。发挥玉溪驻境外商务代表处桥梁作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实现双向联动、互利互惠,全市新增外资企业6户,投资总额1.3亿美元;我市企业在境外投资项目38个,涉及12个国家和地区。加快大物流发展,推动玉溪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内陆港经济试验区,一批重点项目正在推进,活发物流园仓储区A项目等已建成使用,玉溪传化通力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围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探索线上和线下市场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培育了猫哆哩、实建、磷资源交易中心、滇莓果业等一批电子商务骨干企业。按照机构分离、职能分离等原则和目标,玉溪市家政行业协会和玉溪市电子商会脱钩纳入第二批改革试点单位。
农村改革扎实推进
紧盯率先全面脱贫目标。坚持目标导向、政策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形成四级书记抓扶贫和“党政同责”的工作机制。“挂包帮”“转走访”实现全覆盖,调整安排实职副县级干部担任17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大病救助保险,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对5246名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8960户,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420元。市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达1.6亿元,整合30亿元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4.2亿元,“万企帮万村”行动覆盖75个贫困村,累计捐赠资金5200万元。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面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严肃查处脱贫攻坚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进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跻身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荣获“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称号;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年培育农业小巨人2户,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户;加强品牌质量建设,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0个、云南名牌农产品4个。在全省率先启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及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工作,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加快美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人居环境提升成效明显。以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构建“农户为基础、村寨为主体、乡镇为重点、县区为依托”的四级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以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特色旅游村、特色旅游农庄、特色节庆、特色景区、特色美食为重点,加大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取得较好成效,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步伐加快。积极推进红塔区、峨山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两个省级试点。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运行工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红塔区村规民约修订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增强基层民主自治活力的有效抓手。
民主法治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围绕建设法治玉溪总目标,统筹推进改革、法治与平安建设,着力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项工作,有效发挥法治对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人大、政协和“一府两院”工作在民主法治轨道上迈出新步伐,抓大事、建诤言、献良策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做好党的十九大代表,省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提名和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换届工作,县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圆满完成。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得到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关工委、老干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军民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连续四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着力抓好民族团结工作,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依法治市工作深入推进,出台加强党委领导立法工作意见,强化司法体制改革创新,有序推进城镇绿化、森林防火等条例立法工作,《新平县哀牢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获批实施,实现了玉溪立法工作零的突破,城镇绿化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健全完善法律顾问制度,积极推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七五”普法深入推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普遍增强。
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多点突破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艺繁荣发展。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促进文化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基层文化馆站建设,成功承办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举办“聂耳音乐之都”系列活动和“三下乡”等群众性活动。实施文艺繁荣工程,《粽魂》获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山茶花红》等23个文艺精品项目获国家、省级扶持。培育壮大陶瓷、青铜制品、银饰品、民族刺绣等地方特色产业,成功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全市文化产业联网直报企业增加到41户。足球改革发展步伐加快,举办环抚仙湖高原国际超级马拉松、第四届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推动玉溪体育产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补短板项目实施,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不断提高玉溪教育整体水平。学前教育增量提质发展,玉溪“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洛河模式”“名园+民园”等多种学前教育举办模式在全省推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免试划片入学、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等改革成效明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大职教集团实现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优质高端民办教育,满足群众高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衡水实验中学落地玉溪,玉山小镇幼儿园成为民建公办幼儿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考核与绩效管理制度,在中学增设正高级教师,小学、幼儿园增设副高级教师,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加大教育创新和开放力度,高等教育院校引进、基础教育学校引进、培训机构引进等“引智引校”取得明显成效,与15所高校签约,授牌、挂牌5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卫生补短板项目,抓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地见效,不断提高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推进标准化村卫生室项目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市中医医院先行试点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财务信息公开,财政和审计加强对公立医院审查监督和审计监督。
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深化平安玉溪建设,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全省率先实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息化。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强化生产、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和安全监管。推动大调解体系建设,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成为常态,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8%以上。严防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反恐维稳、禁毒防艾和反邪教力度。玉溪市第七次登上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第三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首捧“长安杯”。深化社会保障改革。实施“就业创业玉溪”行动计划,统筹大学生、农民工、贫困户、残疾户、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5万人次。着力推进社保扩面续保,深度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扎实推进跨省异地就医持卡结算,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220万人。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个,4.8万名高龄老人享受保健补助。城乡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建设1.1万套,建成1.3万套,公租房分配入住率达86.5%。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医疗救助、临时救助、防灾减灾等保障有力。全面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四项改革全面完成,员额制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分类基本完成,各级法院、检察院经费全面纳入省级统管,员额法官、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及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全面推行,司法办案质效明显提升,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司法人权保障制度不断完善,阳光司法深入推进,公正司法得到落实。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工作深入实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实现巡河制度化、常态化,抚仙湖网格化四级管理网络初步形成。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166件。严格执行三个湖泊保护条例,“三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项目开工率达70%以上,水生态文明城市和三个湖泊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项目顺利推进,抚仙湖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有所改善。实施抚仙湖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保卫抚仙湖百日攻坚雷霆行动,抚仙湖径流区植被恢复和澄江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开工建设,一级保护区生态移民1.6万人,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全部退出,拆除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退出土地955亩。完成抚仙湖径流区区域总体规划编制,我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强化星云湖、杞麓湖工程治理,控源截污、生态补水等力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主要入湖河道治理等取得成效。深入实施蓝天玉溪等六大工程,划定七大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完成营造林18.6万亩、低效林改造4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持续推进土地整治,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工业企业和机动车污染治理,大力推行“绿色施工”,新能源汽车推广全省领先,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达99.2%。生态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明显,3个县、13个乡镇(街道)分别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县、生态文明乡镇。编制实施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两个五年规划,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党建纪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按照党的组织、干部人事、基层组织建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四位一体”改革工作布局,深化党的组织制度改革。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规范市属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进一步加强乡镇党政正职管理,探索建立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工作机制,一大批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干部岗位。开展村级后备干部“金种子”培养工程和玉溪市中小学校党建“育禾苗·感党恩”行动计划,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实施“兴玉英才计划”,探索实行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对引进人才在玉溪市内享受户籍、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绿色通道服务;出台玉溪市兴玉文化名家选拔培养工程等六个实施办法,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广阔天地。建立领导班子配备结构模型,实现“以人找岗、以岗找人”的双向互动,列为全省2017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重大事项,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第一责任和“一岗双责”。着力整治“六型干部”“为官不为”问题,驰而不息反“四风”,践行“八要”“八不要”,开展办公用房整改“回头看”和新一轮“六个严禁”等专项整治。高站位、高标准、高效率、严要求推动监察体制改革,机构组建、人员转隶等重点工作快速落实,派驻纪检机构改革和市委专职巡察组组建工作顺利完成。全面开展市、县党委巡察工作,共巡察306个党组织,发现各类问题2389个。“零容忍”惩治腐败,积极实践“四种形态”,盯紧“三类重点人”,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群团改革全面推开。坚持党建带群建,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科协等群团改革有序推进,组织覆盖、网上群团、维权服务实现新突破。(玉溪日报记者 潘绍斌 通讯员 张骏)
相关阅读:
- 春和街道重点农业项目稳步推进 2025-03-12
- 玉溪市拟推荐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2024年云岭基础教育领域人才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人员名单公示 2025-02-28
- 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关于2024年云岭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人才一级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拟推荐对象名单的公示 2025-02-28
- 关于印发玉溪市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玉溪市城镇绿化条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试行)的通知 2025-02-28
- 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废止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的决定 2025-02-28
- 专家下田教 学员学中干 玉溪职业培训助力农业基地发展改革 2025-02-27
- 新平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中学习 聚焦重点任务 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5-02-27
- 新平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中学习 聚焦重点任务 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5-02-27
- 海关“批次检验”改革助力玉溪杭氧气体出海 2025-02-26
- 红塔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