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91035239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9-04-10 |
河西: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个招牌
“河西镇有4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家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所古建筑。”通海县河西镇镇长朱涛在介绍河西镇时,语气铿锵面带自豪。河西镇政府所在地原是河西县的县政府所在地,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1956年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后改为镇。2018年12月,河西镇被评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阳春三月,记者走进河西镇,无论是安静闲适的四合院,形态各异的盆景,琳琅满目的石雕、木刻,长满青苔的石板路,还是各个时期的精美古建筑,河西镇的美都让人啧啧称奇。处于集镇核心区的三街十八巷,巷道曲折互通,“人、城、建筑”自然融合,其中的河西文庙、大福寺、圆明寺3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坐落于集镇内。河西镇还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云南省旅游型特色小镇和省级文明小镇。
河西镇党委宣传委员马莎莎介绍,河西是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在河西的小街小巷行走穿梭,随便在路边看到一个下棋的老爷子,拿出笔墨纸砚,请他起来露一手,他就能书写、绘画……
坐落于河西镇大回村的马家大院,今年2月21日入列省政府公布的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顺着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步入马家大院,很容易就被精巧的屏风、精雕细琢的木门和大气精致的建筑所吸引。大回村委会主任马国才介绍,马家大院的建造很讲究,入户屏风所用的砖块都是当时马家人自己烧制的,院内的部分阳台、花坛也是当年马帮从越南、缅甸等地驮回来的“洋灰”(法国水泥)建盖的,房屋的构造和细节能看出马家大院不一般的价值。
据介绍,马家大院建于民国初年,是马原武和四个儿子共同建造的。大院由三座宅院组成,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其建筑体量、院落规模之大,实属罕见。马家大院是典型的滇中“一颗印”传统民居建筑,但巧妙地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可谓中西合璧、精妙绝伦。“马家大院现在由村委会管理,还没有对外开放参观。”马国才介绍,马家大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它的价值被业内认可,目前正聘请专家对文物进行再鉴定,并将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大院所在的大回村于2017年被列入国家级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而大福寺所在的河西社区2013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朱涛介绍,由于历史文物较多,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个招牌。
2014年,《通海县河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通过省政府批复,河西镇随后按规划对古城实施了提质扩容改造和“一水两污”工程等保护性建设,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投入400多万元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既尊重历史,最大限度保留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又让河西老城更干净、更宜居、更美丽。
为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个招牌,河西镇划定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新的开发区,对一级保护区内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二级保护区内的拆旧建新行为实行规划管控,并鼓励居民交出老房子,迁移到新的开发区建新村。目前,河西古城内已有140余户居民签订了老房子交归集体的协议。今后,河西镇将按照文物分级分类保护管理体系,依法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切实抓好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推动河西镇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再谋新篇。(玉溪日报记者 白诚颖)
相关阅读:
- 田锐文 2024-11-14
- 因远镇多元化种植让土地持续“生金” 2025-05-15
- 戛洒镇旅游环线建设有序推进 2025-05-15
- 路居镇千亩马铃薯开挖上市 2025-05-14
- 甸中镇高效节水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2025-05-14
- 路居镇千亩马铃薯开挖上市 2025-05-14
- 文旅融合创新路 2025-05-13
- 云南欢乐大世界文旅营销中心:文旅融合创新路 2025-05-13
- 塔甸镇抓实烤烟生产工作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