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红塔区大营街常里社区11组115户旧民房开始拆除,一旁挖机轰鸣拆除旧房,另一旁鞭炮声声,村里的老人忙着将蒸好的糕点发给大家。这是当地群众18年的期盼,将通过实施统规联建拆旧建新,彻底改善当地群众的居住环境。
看着拆除的旧房,村民张连国说:“以前,旧村路窄,车都开不到门前,而且村内道路是土路,下雨天路就烂。我们家十个人住在两间两耳的老房子里,太拥挤,建好后就好在了。”
常里社区11组组长谢兵介绍:“11组以前的旧房,基本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有的已经是危房,住在里面光线暗,而且还有很多安全隐患,电路老化、道路窄,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很难到达。以前就发生过一起火灾,因村内道路狭窄,消防车无法到达,给救火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而且,以前建盖的房子没有污水管网,污水排进一条小沟,加之村内道路是土路,一下雨,村里的小沟无法排泄,脏水到处流。加之村内道路窄,村民买了车也开不进村,只能停在村口。很多群众建房意愿强烈,这次实施统规联建建新房我们蛮高兴的,建好后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红塔区农村旧房改造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2006年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后速度明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部分村庄没有进行旧改。据红塔区住建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区还有C级危房7563户、D级危房12422户,而且村庄建设规划程度不一,不少村庄有新房无新貌,环境脏乱差,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现象仍存在。此次,红塔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精神及要求,决心通过统规联建模式实施1.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根本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群众住房水平。目前,全区统规联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区1.5万户目标任务中,已审核符合农危改政策10483户,已拆除危旧房屋4278户。
“老百姓对小康社会的理解最为直观,感受最深的就是住房条件。如果我们再不抓紧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让大家早日实现安居乐业,那么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失去依托、成为空话。而且,农户建房普遍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设防不足,一旦发生地震,后果不堪设想,将农村民房建成人民群众的“保命房”、“安居房”就成了当务之急。”红塔区委书记张小良说。
旧改过程中,红塔区以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为抓手,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为载体,在做好乡(街道)集镇、村庄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统规联建”的工作思路,整体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首先,规划先行,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以前的村庄由于没有规划,村庄杂乱无序。此次建设中,红塔区按照滇中民居特色、民族地域特色和抗震安居的要求,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同时配套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并结合当地实际,体现地域特点,保持田园风貌。以自然村为单位,按照新规新建、改造提升和保护修缮等类型,科学布局住宅和交通、水电、信息、产业、燃气、排污等生产生活设施网络。同时,加大对一户多宅、超标多占等农房建设违法违规现象整治力度,积极推进“空心村”整治,盘活原有建设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坚决守住土地“红线”,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其次,实施统规联建,由自然村按照统一标准节约用地,一户一宅联户建设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监理、统一验收,拆除老房,再建新房。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企业整体施工,区级各部门和乡(街道)要指导村组与建房村民成立联合建设委员会,参与项目实施、管理和监督,并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质监和工程监理单位,全程控制工程进度和造价,确保民房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