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和东山土司后人王玉琴聊天,她谈到红塔区研和街道办事处的玉屏村后山发现了一块有关东山土司的石碑,但不知碑上记载着什么,想邀约记者一起前往考证。
数日后,我们欣然前往。来到玉屏,找到了石碑的发现者王孝东。原来,今年42岁的王孝东同样是东山土司的后人,据他所说,玉屏村以前是从后山的高寨搬迁下来的,过去,高寨曾经建过一个东山土司的分署衙门,因而,那里至今还保留着东山土司的一些遗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高寨缺水,便从半山搬迁到山下的东山河畔,高寨之名从此改为玉屏。目前,玉屏村的东山土司后人有40余户160多人。在村里,如果随便问一位年轻人,我要找高寨人?他们大多会迷惑地摇摇头说,我们这里不是高寨,而是玉屏。高寨之名似乎已经消失,如今的年轻人不知道他们的祖祖辈辈曾是高寨人,说起东山土司,许多人更是一片茫然。
我们随王孝东上山,走了一个多小时的红土公路,穿过路边的一条原始森林小径,来到了倒在芳草野林中的石碑前。石碑高约1.4米、宽约0.7米、厚约0.4米。除此之外,还有刻有精美纹饰的底座和威武雄壮的顶盖。碑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锡类推恩,朝廷之大典。奉公尽职,臣子之常,经尔云南澄江府新兴州判王遴,赋质纯良,持身恪谨,佇服官之奏绩,□报国以抒诚,忱悃克照,新纶宜贲,兹覃恩授尔为征仕郎。锡之勅命于戏弘敷章服之荣用,励靖共之谊,钦兹,□命懋乃嘉猷。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勅命之宝
从碑文中可以知道,这是雍正皇帝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颁给东山第三代土司王遴的圣旨碑,记录了东山第三代土司王遴赋质纯良、持身恪谨、忠于国家而被授予征仕郎。
征仕郎官职始于隋唐,从七品。在明清这个官职是一种封号或爵位,是虚衔非实职。清·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正七品曰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曰宣德郎,从七品曰征仕郎,父得封。此原则也。自捐例推广,可照衔给封,可逾品请封矣。未入流无阶。”清代从七品的文官,可授征仕郎之官阶,并可封赠及父母及妻室,给敕命二轴。
对于东山土司,《澂江府志》记载:“云南诸府,明代多设土官,大率因元之旧,盖元之官制,蒙古汉人,土人参用也。云南府为元中庆路治澂江与之毗邻,而疆域不广,故土官独少,所领二州二县,惟新兴地近鲁奎山贼巢,设土官驻东山镇之。”
第一代东山土司叫王凤,是明朝初年随沐英而来的王敬的后裔。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赖塔讨伐吴世璠,王投赖,获随征总兵官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征战中因取银锭山先登有功,又获新兴州土州判之职,并使世袭其官。州南东山壤接鲁魁境为蛮寇门户,因世其官以为御之。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王凤年老告休,由其长子王迪吉(州学附生)承袭。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王迪吉去世,由其长子王遴(廪生)承袭。王遴,字子升,由府廪生康熙五十九年十月十九日承袭,随征十戛、镇沅、茶山、乌蒙等处屡获军功。
以此推算,第三代东山土司王遴随征十戛、镇沅、茶山、乌蒙等处屡获军功,从而获得了雍正皇帝颁给的殊荣。在特殊历史时期,土司制度为民族的融合、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据史料记载,东山土司统兵有方,治军严律,在历代征战中立下了很多功勋。数百年来,东山土司驰骋征战,忠良滇中第一府,风花雪月尽忠烈。东山土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明、清、民国三个时代,共548年,首担澄江府新兴州汉族土司管理彝山四十九个山寨的重任,带领边疆各民族土司共同抵御外来侵扰,平判内乱,镇守着祖国的南大门。从第一代东山土司王凤到末代土司王家宾,均发扬了崇高的爱国精神,对护国安邦、巩固边疆、稳定社会、促进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治理一方国土、保一方平安,使百姓安居乐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雍正圣旨碑立碑至今已281年,惜乎该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被无知群众推倒。可喜的是,5月22日,东山土司后人及当地热心百姓重立了这块颇具历史意义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