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148676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4-11-18 |
“三角恋”破解农户贷款难题
□ 记者 陈佳
红塔区北城街道莲池社区居委会16组居民谭红星说:“2011年我用多年跑运输积攒的一点钱租了30多亩地种葡萄,购种苗、买农资、付工人工资处处都要钱,去年的冰雹灾害让我几近绝望,我们农村的房产、地产、农作物都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也没有哪家担保公司愿意为我们担保贷款,跑断腿也贷不着钱,急啊!好在今年一种新的贷款方式救了我的急、解了我的围,使我贷到了救命钱。”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调结构转方式和土地流转的推进,上百亩的规模经营已经很普遍,农民想要进行规模化经营,贷款难成了一大障碍。怎样破解农户贷款难题,已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各种探索不断,诸如农户联保贷款等皆因手续复杂、操作性不强而裹足不前。今年,一种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搭建的贷款平台在红塔区应运而生,深受农民欢迎,仅1月至10月,玉溪红塔区兴和村镇银行就为红塔区农户贷款400多万元。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说起涉农贷款难,似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谈起贷款,谭红星满腹苦水地说道:“农民要贷款真是太难了,一是贷款条件严格、手续繁杂,没有抵押物,尤其是担保难。二是有些针对农村、农户的贷款,比如信用贷款、创业贷款,由于贷款周期和还息方式等原因,加上数目偏小,这类贷款不好用,像我们这种种植大户一般贷款都要一二十万元以上,这类贷款满足不了需求,贷款难仍然是农民在创业和搞规模生产中普遍遇到的难题。”
玉溪红塔区兴和村镇银行信贷部副经理杨俊说:“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的确突出,主要原因是涉农贷款风险较大,银行涉农贷款的关键是要有抵押物和担保方,一般贷款农户都被拦在了这个问题上,而银行的经营是需要管控风险的,不具备贷款条件谁也不敢贷,虽然银行有资金、有任务,但涉农贷款渠道就是不畅,农民想发展生产、想创业、想搞规模化经营,需要钱,但就是贷不着钱。”
服务农村、农民的企业同样也有一本难念的经,云南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耀宇说:“现在我们卖农资的企业,最头痛的事就是销售问题。一方面是市场放开后化肥价格波动较大,市场竞争强,不好做;另一方面是一些种植大户买化肥往往是赊账,他们采购农资数量大,要一次付清农资款,客观上有些不易。但这一赊账,我们公司的周转资金也有困难,这样一来,种植大户贷不着款的困难,一部分就转到了我们头上,所以种植户的贷款难也常常闹得我们心烦。”
共同利益促成“三角恋”
冯耀宇接着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是售销农资的,因此经营农资的理念就是用服务换市场。因长期与农户打交道,知道农户最大的难处就是贷款,同时由于业务上的关系,他们公司经常与涉农银行打交道,于是主动找到玉溪红塔区兴和村镇银行,把公司的想法说了出来:即以云南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为农户作再担保,找家正规担保公司为农户担保贷款,因为云南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有120亩葡萄基地,有10多亩试验田,加之公司的资产,为农户作再担保应该没问题,而愿意合作的担保公司在云南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作再担保的前提下,也愿意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玉溪红塔区兴和村镇银行觉得这种方式很好,有了正规公司为农户担保,又有云南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作再担保,风险问题自然得到解决,于是农户、银行与担保公司都找到了各自的利益点,即银行想把支农的钱贷出去,而农户想贷款,担保公司也可扩大业务,而云南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帮助农户贷款后,农户就会成为公司化肥销售的忠实客户,农户有了钱,公司卖出去的化肥也能收到钱,于是共同的利益促成了一台“三角恋”。
创新思路破解农户贷款难题
这台“三角恋”为什么谈得成,它究竟解决了银行贷款环节中的哪些难点,其意义何在?
杨俊认为,首先,担保公司认为云南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有变现能力和偿还能力。其次,由正式的担保公司担保,再由云南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实施再担保,即利用农户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和租赁权为反担保,构成了担保与再担保为农户联合担保的方式,银行贷款有承担风险的主体。同时担保公司及云南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都不涉及农户的贷款,只起担保作用,能满足农户贷款农户使用,而且贷款只能用在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是该贷款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租赁权可流转变现的途径。
冯耀宇接着分析说,“以前担保公司之所以不愿为农户担保,是因为他们对农户的房产、地产等没有处置权,不可能变现,还因为担保公司不经营农业,因此对农户的农田、农作物等没有兴趣。而云南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是经营农业的,农户的田地和农作物,我们感兴趣,我们可以与农户签合同,如果农户不按期还贷款,我们可以把农户的田地收过来经营,最终可以变现偿还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用和银行贷款。由于我们公司的介入,把农户与银行贷款中的担保缺失环节链接了起来,化解了银行贷款风险,最终促成农户贷款难题的解决。”
今年,通过这种贷款方式,谭红星在年初就获得了17万元贷款,终于为30亩葡萄装上了防雹网。由于资金到位,30亩葡萄地管理施肥到位,今年谭红星卖葡萄共收入50多万元,到9月底全部还清了银行贷款。目前,该贷款方式已被中国人民银行玉溪市中心支行评为金融创新产品,将于明年在红塔区全面推广。杨俊说:“明年玉溪红塔区兴和村镇银行还将加大贷款规模,预计2015年投放贷款3000万元,服务农户不低于100户;2016年投放该类贷款5000万元,服务农户不低于300户。”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