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46966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4-12-12 |
聚华宁话陶艺 手拉坯展风采
□ 记者 李冉 文/图
600多年前,华宁陶在明代兴起,成为景德镇以外青花瓷的重要窑场之一。随着600多年的时过境迁,今天的华宁陶不仅没有被时光吞没,反之,它正以昂扬的姿态焕发着勃勃生机……
12月5日,以“展示拉坯技艺·彰显华宁陶韵”为主题的2014“华宁陶·工美杯”拉坯邀请赛在华宁县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工艺美术大师、从事陶瓷研究的专家学者、知名陶瓷企业负责人等齐聚华宁,深入研讨华宁陶瓷产业发展;40余名省内陶瓷工艺师及陶瓷爱好者现场比拼拉坯技艺;全国各地20家主流媒体现场见证……新年前夕,华宁陶再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专家“把脉”华宁陶产业发展
“参与本次邀请赛的专家学者们将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大赛进行专业的评审和指导。同时,他们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也将为华宁陶瓷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在华宁县陶瓷协会会长赵刚的眼中,本次2014“华宁陶·工美杯”拉坯邀请赛最大的亮点,无疑是从全国各地受邀前来的工艺美术大师、从事陶瓷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知名陶瓷企业负责人等。他认为,参与本次活动的强大的专家阵容,将对华宁陶瓷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据了解,本次2014“华宁陶·工美杯”拉坯邀请赛由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玉溪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共同指导,华宁县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玉溪报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华宁县陶瓷协会承办。在当日的活动中,中华陶瓷大师联盟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浙江大学文物保护和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少华等多位专家学者深入华宁县七彩虹窑、舒氏陶艺等制陶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并对数十件华宁陶制品进行品鉴,同时,就华宁陶瓷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浙江大学文物保护和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少华对华宁陶的制作工艺和发展现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华宁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是云南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就玉溪来看,铅锌矿和铝矿等制釉矿产丰富,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制陶原料。所以,应对这些矿产资源加以利用,配制出独具本地风格的釉料,并从做工和造型上辅以工艺和技术的创新,使华宁陶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周少华说。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云南省工艺美术专业高职评审委员会委员蓝嘉澍建议,从各级政府到所有制陶工作者都应加强重视,尽全力挖掘、保护好华宁陶文化和传统工艺,并形成相关研究课题,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让华宁陶这颗“珍珠”在陶瓷界的“大花园”里独放异彩。
“本次活动对于解决华宁陶在中国陶文化中如何定位,以及今后如何更好地发展等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指向作用。”69岁的华宁陶收藏爱好者马朝中说:“近年来,华宁陶之所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希望诸如此类的活动能长期开展下去,为华宁陶更好地发展贡献力量。”
交流学习陶艺的良好平台
当日下午1点,2014“华宁陶·工美杯”拉坯邀请赛正式开赛,近6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陶瓷工艺师及陶瓷爱好者们聚集在华宁县泉乡广场上,大家通过手工拉坯的方式切磋制陶技艺,促进学习交流。
据了解,拉坯是制作陶瓷的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陶瓷器物的雏形制作,需经过手工揉泥、拉坯、修坯等多个环节。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拉坯费时费力,然而通过参赛者们娴熟的技艺,一个小时的比赛时间还没结束,大部分参赛者已按要求完成了坯体的制作。现场,不仅有按照大赛“命题创作”环节完成标准坯体,同时,参赛者们还创作了观音瓶、美人瓶及合欢宝塔瓶等个性鲜明、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陶瓷坯体,得到了在场专家、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中华陶瓷大师联盟秘书长、本次大赛评委孟树锋说,拉坯是制陶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序,也是最考验制陶者技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本次比赛,我们不仅从中发现了很多优秀的民间拉坯艺人,同时,也从作品中看到了参赛者们的匠心独运,希望大赛能一直延续,从而发掘出更多、更优秀的民间拉坯艺人。”
“通过比赛,不仅让我见识和学习了其他参赛者高超的拉坯技艺,同时,也让我对华宁陶有了全新的认识。”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的华宁本土选手汪华告诉记者:“从参加工作至今,我看到了华宁陶的发展一天比一天好,这都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今后,我会再接再厉,为华宁陶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