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46893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4-06-03 |
风雨同舟谋发展 团结奋进谱华章
风雨同舟谋发展 团结奋进谱华章
——县政协成立30周年工作回眸
1984年3月5日至1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华宁县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召开,成功选举产生了政协华宁县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标志着华宁县政协正式成立。至今,县政协已先后历经了八届。30年来,历届政协始终坚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奏“团结、民主”的主旋律,谱写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动人篇章,留下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坚实脚印,成为推动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和民主进步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责任政协”30年。30年来,县政协按照全委会整体协商、常委会专题协商、主席会重点协商、专委会对口协商的协商议政格局,就事关全县改革发展全局的大政方针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富有成效的协商活动。历届政协共提出提案2512件,开展民主评议活动100余次,选派多名政协委员担任县法院人民监督员、县检察院人民陪审员;积极参政议政,积极参与盘溪黄磷厂筹建、县城南过境路等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真正把政协工作融入了全县总体工作部署之中。
“亲民政协”30年。30年来,历届县政协协调资金近200万元支持小寨、黑牛白等学校建设教学楼,协调市、县有关部门资金200多万元支持联系点甫甸社区新农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县政协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捐款10多万元支持抗旱救灾、慰问困难群众,协调1000多万元资金帮助通红甸社区、普茶寨村委会等山区村委会解决实际困难问题。
“和谐政协”30年。30年来,县政协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开展内外联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邀请在外地工作的华宁籍人士举行“振兴家乡”座谈会,联系不少回乡的“三胞”人员,向他们介绍县情乡情,品味乡音乡愁,激发他们爱国思乡热情。注重吸纳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知识分子参加政协组织,使政协组织的委员构成、界别结构、联系范围等更趋合理。
“效能政协”30年。30年来,广大政协委员、各界别以及政协各参加单位,围绕中心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先后撰写提案达2512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把涉及关系民生的热点、难点提案通过重点调查、协商沟通的方式,促进提案落实,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2013年,为发展与振兴华宁陶产业,由县四套班子部分领导和部分陶瓷企业代表组成的华宁县党政考察团先后赴河南禹州、江西景德镇、广西钦州考察学习,召开陶产业发展专题座谈会,力求把华宁陶打造成为又一张响亮名片。
“文化政协”30年。至今年3月,县政协先后编辑出版了《华宁县文史资料》1至12辑,刊载史料557篇约194万字,图片168幅,内容主要涉及全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民风民俗等方面,起到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编辑出版23万字的1950年至1994年间的《政协华宁县志》、26万字的大型文化散文《泉乡橘缘》书籍。此外,县政协还组织完成省、市政协征集反映华宁史实的近百篇稿件。
“阳光政协”30年。30年来,县政协历经八届,委员人数从第一届94名增加到第八届160名,机关工作机构从一个办公室增加到六委一室,建立了政协党组和机关党支部,按照界别、行业、区域等在县级与乡镇(街道)成立了14个委员活动组。县政协先后制定完善了21个规章制度,使政协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完善委员考评机制,推行述职评议制度,开展走访约谈活动,政协的履职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切实加强机关建设,使政协组织成为名副其实聚集人才的场所、展示风采的舞台。(通讯员 陈志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