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17958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8-19 |
华宁四位一体打造暑期素质教育实践新样本
红色铸魂文化培根五育融合协同共治
——华宁四位一体打造暑期素质教育实践新样本
孩子们在冲麦村传统古村落了解家乡文化。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白学兴
通讯员 黄晓丽 文/图
今年暑假,华宁县的孩子们在盘溪起义纪念馆讲解革命故事,在陶艺工坊体验“拉坯+数字建模”,在磨豆山风电科普馆探索清洁能源的奥秘……一场覆盖全县万余名青少年的暑期素质教育实践,正让教育强国建设的蓝图在滇中大地化为生动图景。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华宁县以创新构建“红色铸魂、文化培根、五育融合、协同共治”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为核心,将暑期打造成青少年成长的立体实践场。
红色基因在实景中“活”起来
“1948年2月,中共云南省工委在盘溪地下交通站,建立起省工委与滇东南的联络渠道……”在盘溪地下交通站旧址,红领巾讲解员李妙可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革命故事。这个暑假,像她这样的120名“红领巾讲解员”累计宣讲300余场,覆盖受众超2000人次。华宁县深挖万松山烈士陵园、通红甸乡革命纪念园等本土红色资源,打造出“重走游击路”实景课堂。200余名学生脚踩泥土,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行进,180篇浸透真情的红色感悟见证着教育从“被动听”到“主动讲”的深刻转变。
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联合县关工委开发的沉浸式思政课成为暑期亮点。《幸福不忘感党恩》等课程运用“百年儿童史与中东战乱实况”对比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历史的纵深中读懂当下的幸福。任务驱动式教学则通过“英雄童年故事会”“共话理想我来写”等环节,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画笔、诗歌、戏剧成为传承的新载体,《华宁少年红色印记》绘本的筹划,让红色基因在可视化、艺术化表达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文化自信在行走中“立”起来
“行走的华宁”研学矩阵串起红色历史、非遗技艺与现代脉动。在碗窑村陶博物馆,孩子们在专业师傅指导下揉捏陶土,复刻经典或创造独一无二的作品。更令人惊叹的是“陶艺+AI”跨学科课程,学生们将千年非遗技艺与现代编程设计相融合,其创新作品已在省级大赛中崭露头角。夏令营营员们的足迹还延伸至气象局、特巡警大队、羊肚菌种植基地。四天的“探寻家乡文化·感受智慧创新·体验职业成长”之旅,让孩子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发展活力有了真切触摸。营员王泓翔说:“陶器有很多奇特的名字,我亲手做了一只小猪,体验到了家乡独特的文化,以后我要努力学习建设华宁。”
非遗传承开启“双轨并行”新模式。华溪镇邀请传承人讲解彝族五三腔,通红甸乡则开设刺绣、芦笙舞等非遗技艺课程,而在华宁陶博物馆等地,现代科技为非遗注入新活力。华宁县还创新推出“同唱一首歌、共绘一幅长卷、合演一台歌舞、结对一组帮扶、同耕一片实践田”民族团结教育“五个一工程”。在第四届“宁城尚居瑞园杯”上,新增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演吸引了全省43支队伍、460余名青少年参与,各族孩子在竞技与交流中深化了“血脉相通”的情感认同。
协同共治为成长“搭”起立交桥
如何破解暑期“看护难”,华宁县以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校宫协同、企业参与、家校共育的“五联动”机制破题。县教育体育局、团县委、县科协、县社科联、县妇联、县党群服务中心等10余家单位组成“公益课堂合伙人”,依托遍布城乡的各级党群服务阵地开设公益课堂。课程采用“安全教育+特色课程+作业辅导”模式,从基础的“托底看护”向“素质提质”跃升。
在西门社区,40余名孩子在昆明医科大学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启“知识+趣味”之旅;河滨社区的孩子们则通过无人机实操、3D星座互动体验科技的魔力。科普大篷车开进盘溪镇乡村少年宫,口腔健康课送到华溪镇孩子身边……细微之处的“小切口”,精准对接民生“大需求”,公益课堂已成为启迪智慧、培养素养的“假期乐园”。
特别关爱让阳光“暖”到心坎
对于留守儿童,华宁县依托关爱云平台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数据库。66名志愿者参与“点亮微心愿”行动,217个质朴的心愿在这个夏天被温暖兑现。青龙镇组织的“风之密码·筑梦同行”活动,带领29名留守儿童走进磨豆山风电科普馆。他们亲手操作发电模型,感受风速与能量的奇妙关联,在纪录片中理解科技如何改变生活。
更令人动容的是“益起研学 童筑新梦”活动。30名留守儿童在“护苗+”委员工作室工作人员的全程陪伴下,走进市博物馆、市规划馆、市科技馆。集体活动中的协作与分享,专业而温暖的陪伴,弥补了亲情的缺失,更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文化自信与探索的种子。数据显示,覆盖所有行政村的精准关爱行动,家长满意度高达98.6%,志愿服务时长同比增长40%。
华宁县域素质教育探索新路径
“此次暑期实践,是对‘五育并举’的生动诠释。”华宁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主任黄晓丽表示,“实景体验—创作内化—戏剧转化”的红色教育三阶模式、“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城乡融合路径、“实体创作+数字传播”的非遗双轨传承,形成了可推广的“华宁经验”。面向未来,华宁已规划清晰路径:深化“读懂华宁”品牌,编写乡土文化读本,打造精品研学路线;聚焦留守儿童建立“1+N”帮扶全覆盖机制;强化共同体意识教育,建设专题展厅,每年组织学生交流500人次以上;推动活动中心升级,持续开发如“华宁陶+科技”“红色故事+戏剧”等融合课程。
从红色遗址到陶艺工坊,从社区课堂到风电科普馆,华宁县的暑期实践将教育从校园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这一场以“四位一体”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不仅为孩子们刻下了充满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成长印记,更以其系统性、创新性与实效性,为县域落实教育强国战略贡献了值得借鉴的“华宁样本”。当万余名青少年在行走与实践中收获感悟,华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火种已然点亮。
相关阅读:
- 经济日报: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丨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2025-08-19
- 外国游客激增 暑期“中国游”有哪些新特点? 2025-08-19
- “两新”政策实施成效明显 2025-08-19
- 工业风混搭烟火气 老街区有“新玩法” 城市更新点亮夜的新篇章 2025-08-19
- 华宁四位一体打造暑期素质教育实践新样本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