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595444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4-09 |
大美苗乡 “笙”声不息——探访中国传统村落歪头山村
苗家芦笙舞。通讯员 施永强 摄
高难度的芦笙舞。本报记者 蒋跃 摄
歪头山村斗牛活动。通讯员 施永强 摄
小档案
地名:歪头山村
地理坐标:易门县小街乡罗尹村委会
地名来历:因山头歪斜而得名
地名沿革:抗战时期,为躲避战乱,部分苗家先辈由楚雄迁到歪头山定居后,又相继有人迁入,逐渐形成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歪头山村古树掩映、环境优美、苗族文化积淀深厚。因其传承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顾世丹 沈杰
在易门县小街乡北边的群山深处,有一个隐秘而美丽的村落——歪头山村。这里群山环抱,古树参天,鸟鸣声声,青瓦红墙的民居依山而建。村民世代过着古朴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岁月静好。歪头山村虽然远离尘嚣,却因独特的苗族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活动而闻名。从古老的“跳三桩”到热闹的花山节,无一不散发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吸引着远方的客人前来探访。
群山环抱的苗寨
歪头山村静卧于易门县小街乡罗尹村委会的群山怀抱中,村民多属苗族花苗支系。鳞次栉比的苗家屋舍沿着山势排列而上,青瓦红墙与梯田相映成趣,晨昏之际炊烟与山岚交织,织就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
村中,蜿蜒的小径斗折蛇行,苔痕染阶,时有山花探出竹篱。往来其间的苗家儿女或身着绣满星辰的百褶裙,或穿时尚衣裳,眉眼间流转着红土高原特有的澄澈笑意。
在这里,苗族服饰尤为夺目。苗家女子以针为笔、以布为纸,将迁徙史诗绣作蝶舞花丛,使苗绣与蜡染在碰撞中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彩。这些色彩斑斓、图案繁复的服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祖先的纪念与对传统的坚守。
远处,层叠的梯田像刻在山脊上的年轮。苗族先民们以锄为刻刀,将陡坡雕琢成供养生命的粮仓。春来麦苗葱茏,夏至细雨绵绵,秋收金黄遍野,当冬雪覆上田埂,它又化作天地间铺展的素笺。如今,这块美丽的土地不仅滋养着村庄,更引得八方游客驻足,激活了村庄的经济发展。
近处,青瓦红墙的屋舍以泥土夯筑而成,木料穿斗为梁,石块叠砌为阶,随山势起伏错落。这些层叠相依的建筑恪守古制,檐下是炊烟袅袅的烟火日常,阁楼里储藏着岁月沉淀的丰稔。而屋前那方院落,既是孩童追逐的乐园,又是暮色四合后人们闲话的场所,更是晾晒谷物的地方。这般依山就势的布局,既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又巧妙利用了地形,营造出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先辈从楚雄迁徙而来
歪头山的村名承载着一段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白龙与黑龙在此毗邻而居,双龙为争夺地界掀起惊天恶战。鏖战间龙尾扫荡山脊,龙爪撕裂崖壁,致使巍峨山头呈倾斜之势,“歪头山”之名自此流传开来。这个口耳相传的故事虽然古老,却深藏着村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和谐共处的渴望,反映了当地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洞察。
时光流转至抗战时期。据文献记述,为躲避战乱,部分苗家先辈由楚雄迁到歪头山。他们背负行囊穿越重重山隘,在这片云雾缭绕的群峰间安家,以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在嶙峋山石间辟出阡陌,以木为梁、茅草作顶构筑起最初的安身之所。其后,又相继有人迁入歪头山定居,逐渐构建起村落的雏形。
当地人龙斌说:“我们祖先是1942年前后从楚雄迁徙而来的。迁徙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躲避战乱,也可能是苗族喜好外出狩猎,当祖辈们发现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地区时,认为此地非常适合定居,因此决定在此扎根。我的爷爷迁到这里时年仅9岁,先祖到了这里后,便着手开垦荒地,搭建起简易的茅屋。”
随着时间的流逝,迁徙者的后代在此开枝散叶,依靠勤劳的双手,在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并融入多元文化,与周围的汉族等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村落文化。村民更是通过饲养家禽,种植烤烟、玉米等作物,逐步提升了生活水平。每当传统节日来临,当地的“跳三桩”、花山节斗牛等传统活动都会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此时,苗家男女便会在游客的镜头前,展现出淳朴的笑容与热情。
村民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
在绵延的烟火里,生活在歪头山村的苗家人将古老的“跳三桩”与芦笙舞演绎得淋漓尽致。舞者身着盛装,步伐轻盈,芦笙悠扬动听,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对祖先的致敬,更是苗族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跳三桩”是苗族群众在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提炼而成的民间传统文娱节目,是具有较高杂技技艺的表演舞蹈之一,分为“跳桩”“滚锅”“滚刀”“顶碗”等套路。表演时,表演者吹着芦笙在3根高1.2米、直径30厘米的木桩上,做出“跳桩”“穿花”“走梅花”“倒立”“桩上叠罗汉”“垒宝塔”等动作和造型。最后,一个身轻如燕的苗族少女手持芦笙,轻盈地跃立于另外3位表演者相互抵在一起的足尖上,吹出优美动人的民族曲调。而最惊险的还要数“顶碗”和“滚刀”,一连串令人叫绝的造型及沿着刀尖滚动的动作令人惊叹不已。这些高难度的动作不仅展示了舞者的高超技艺,更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不拔的精神。1999年,歪头山艺术团凭此节目斩获全国民族运动会二等奖,并登上北京国庆50周年庆典舞台。村中老人说:“‘跳三桩’不仅是表演,更是苗家人不畏艰险的精神象征。”如今,这一传统技艺已成为村里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
苗家的芦笙舞又叫“踩芦笙”“踩歌堂”,是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据《阿卯古史传说》记载,远古时代,苗族先民由于敌人来攻打,经过激战不能战胜敌人,于是往南风吹来的方向迁徙。苗族先民由北向南迁移途中,青年人骑牛渡过黄河。入夜,先过河的人唯恐后来者失散,就吹起芦笙,燃起篝火,将人们聚拢。为驱除寒气,大家伴着旋律,纷纷跳起了芦笙舞。从此,这种舞蹈就一直世代流传。
作为四季流行的民间艺术,芦笙舞兼备自娱自乐与艺术观赏的双重魅力,承载着文化传承、审美熏陶和社群凝聚的重要功能。每逢春节,歪头山村的苗族群众便迎来最热烈的狂欢时刻。除夕当天,先吃完年饭的芦笙爱好者便捧着芦笙穿街过巷,用悠扬的笙歌叩响邻家门扉。伴着回旋的舞步,既传递着邀约同乐的信息,又演绎出独特的贺春礼仪。
若受邀人家尚在准备年饭,主人便会盛情相邀共享佳肴。客人若婉拒再三,主人便送出油亮的肥肉,置于芦笙顶端的竹制音斗上,成为承载友好情谊的美味。待主人家宴毕,愿共舞者就会换上节日盛装,带上自己的乐器后随邀舞者继续走访邻里。当笙歌流转过最后一户人家檐角,跳笙队伍已汇聚成欢乐的海洋。最后,所有舞者齐聚村心广场,踏着千年传承的舞步,一夜狂欢,直至芦笙的颤音在晨光熹微中回荡。
对幸福的祈愿,对祖先的追思
在群山环抱的歪头山村,花山节承载着苗族同胞对幸福的祈愿,对祖先的追思。
当晨曦初染山巅,盛装的苗家儿女便踏着露珠汇聚花场,竖起象征吉祥的花杆。笙歌起处,银饰叮当的少女舞出月华清辉,剽悍的斗牛扬起漫天红土,骏马嘶鸣声里,古老的山谷早已交织成斑斓的民俗画卷。
这个节日,源自苗族先祖悲壮的迁徙史。相传,苗族先民在战火中翻山越岭,为纪念牺牲的亲人,他们举行了祭奠仪式,并通过武术表演传承勇气与力量,将孤勇定格成永恒的精神。如今的花山节在时光的镌刻中,已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青年男女交流感情的舞台。当暮色漫过山坡,情歌便在山花丛中流淌,少男怀中的彩蛋藏着滚烫的心事,少女指尖的织锦寄托着缠绵的誓约,千年风俗在篝火摇曳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每逢节庆,山间蜿蜒的公路车来车往,载来万千追寻乡愁的旅人。
若说花山节是苗族的精神丰碑,牛则是其中炽热的图腾。相传,有一年洪水肆虐,久久不退,直到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两头水牛在被淹没的堤坝上打架,洪水随即消退,当年的粮食也获得了丰收。自此,苗族后人就把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定为斗牛节。每年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苗族群众都会来到这里,举行“跳园”“斗牛”等活动。
据说,苗族是蚩尤的后代,是一个敬牛、爱牛、崇拜牛的民族,他们把牛视为健康、力量、勤劳、搏击、英雄的象征。苗家人喜爱牛,斗牛是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过去都是在庄稼收获后举行,以此庆祝丰收,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社会的发展,逐步演变成苗族的重要节日之一。
节日期间,人们精选出的斗牛会身披锦缎、角挂彩旗。巨鼓擂响,壮牛冲入斗牛场捉对厮杀,最激烈的可持续数小时,胜者昂首绕场,败者垂头退场。
岁月如梭,在歪头山村的光阴褶皱里,不管是“跳三桩”还是花山节,抑或是传统服饰等,都承载着苗族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一针一线、一歌一舞都诉说着苗家人对祖先的敬仰与对生活的热爱。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中,2012年歪头山村成功创建为市级文化示范村,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荣耀不仅让村民倍感自豪,也更坚定了他们守护传统文化的信念。
相关阅读:
- 大美苗乡 “笙”声不息——探访中国传统村落歪头山村 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