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8920362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8-06-23 |
最是那宜人的一抹绿——撤地设市二十年玉溪生态文明建设回眸
连绵的绿色,从山间向乡野、向城市蔓延,把大地连成浓绿的一片。
盛夏六月的玉溪,漫步在森林、湖畔、竹海、茶山,无不陶醉于它的清流碧波、湖光山色,流连于它的城市之美、乡村之靓。
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绿最吸引眼球,因为它是自然的底色,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品质。
撤地设市二十年来,玉溪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态立市”战略,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总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一以贯之全力推进,根植在滇中大地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正努力守护着这些诱人的绿、清新的绿、蓬勃的绿、诗意的绿,成为绘就玉溪人幸福生活的原色。
生态立市
让“三湖”碧水永存
玉溪坐拥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大高原湖泊。尤其是抚仙湖,作为全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和珠江源头第一大湖,蓄水量达206亿立方米,保护好抚仙湖就相当于为全国13.8亿人每人储备15.8吨优质淡水资源。让“三湖”碧水永存,对于玉溪、对于云南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是玉溪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
时间回到本世纪初,当抚仙湖局部蓝藻暴发,水质下降到Ⅱ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下降到劣类,玉溪人引以为傲的滇中明珠骤然响起生态警报时,生态恶化开始成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承受之重。
如何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历届市委、市政府给出了坚定答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玉溪的立市之本,将“生态立市”纳入首要发展战略,凝聚发展共识,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全面倡导绿色政绩观,大力弘扬低碳生活观,着力强化环保法制观。
多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三湖”保护治理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四退三还”,坚定不移地建设湖滨生态带,坚定不移推进沿湖四县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突出“三湖两库”水污染综合防治,努力实现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
坚决打好新时代抚仙湖保卫战。着力实施关停拆退、环湖生态建设、镇村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城镇规划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时代“仙湖卫士”八大行动,扎实开展“百日攻坚雷霆行动”,按期完成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10方面100个问题。抚仙湖一级保护区生态移民6122人,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全部退出,拆除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退出土地905亩。对流域内污染较重的5万多亩耕地实施休耕轮作。抚仙湖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水生态文明城市和三个湖泊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加快推进。
着力强化星云湖、杞麓湖工程治理,控源截污、生态补水等力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主要入湖河道治理等取得成效,两湖水质有所改善。杞麓湖水质在2017年3月由劣V类变为V类,结束了自2005年10月起持续136个月劣V类的状况,目前水质状况已为V类。星云湖水质在2016年9月由劣V类变为V类,结束了自2009年4月起持续89个月劣V类的状况。
据统计,“三湖”“十二五”规划完成总投资45.7亿元。“十三五”规划项目投资192.3亿元,目前开工率超过80%,已完成总投资近57亿元。省政府“十二五”规划末期执行情况考核抚仙湖为优秀,星云湖、杞麓湖为良好。
绿色玉溪
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美丽中国的美好画卷。
在这幅长轴画卷中,经历了20年沧桑巨变的滇中玉溪,正阔步向前,在发展与生态之间寻求平衡,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硬约束,努力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多年来,我市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突出总量减排、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及生态创建、农村环境整治等重点,全面推动各项生态环保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坚持生态优先,强化建章立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中共玉溪市委、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玉溪市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编制了《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玉溪市“十三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6年―2020年)》《玉溪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5―2020)》,各县区均编制完成了《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先后制定出台了《玉溪市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生态文明体改革方面的文件共30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坚持低碳发展,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狠抓污染减排。启动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城乡垃圾综合整治及“点亮玉溪”等一系列农村专项行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庄“七改三清”环境整治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3.9亿元,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入3.9亿元,畜禽养殖治污设施建设投入6000多万元。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中,企业自行监测公布率、监督性监测公布率、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三条红线”做到3个100%,位列全省第一。年度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指标的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防治结合,以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为重点打好蓝天保卫战。制定《玉溪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落实改善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有关意见工作方案》等文件,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玉溪市中心城区大气污染物源解析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工作。全市累计建成51条机动车尾气检测线,全面开展了机动车排气污染检验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县级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全市空气质量实时监测,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坚持综合治理,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为重点打好净土保卫战。制定《玉溪市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以农用地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为核心,对已掌握的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区域进行全面梳理排查,研究制定了《玉溪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指标逐级分解,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坚持生态、法治和民生林业建设,加快“森林玉溪”建设步伐。以国家、省、市林业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为支撑,着力推进道路绿化、面山绿化、村庄绿化、“三湖”防护林带建设,持续实施退耕还林、人工营造林、森林抚育、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补偿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确保全市1519.65万亩林地资源和1272.9万亩森林资源安全,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6.7%,林木绿化率为67.9%,森林蓄积量5500万立方米,年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350亿元。建有国家、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20个,总面积206.96万亩。杞麓湖、抚仙湖、星云湖成功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
“玉溪最大的特色是生态好、环境美,宜居好在,是个如诗如画的好地方!”20年前因工作常到玉溪出差的外地人张玉生,如今已退休在家。20年后的今天,每年他都要带着家人来玉溪爬一爬红塔山、游一游抚仙湖,吃碗正宗的玉溪鳝鱼米线。
这是普通百姓对玉溪生态文明建设点赞和褒奖的一个缩影。
未来可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禀赋,已成为玉溪最具魅力的城市品牌、最富竞争力的独特资源,更将成为滇中大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玉溪日报记者 夏娜)
相关阅读:
- 澄江市凤麓街道聚焦“三年行动”推动小区治理提质增效 2025-05-16
- 澄江市着力推动湖泊保护治理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5-05-15
- 澄江市着力推动湖泊保护治理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5-05-15
- 市卫生健康委举办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 2025-05-14
-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通报 企业高管伪造材料骗取养老金案件 2025-05-14
- 澄江市开展“百名干部进小区”工作落实情况调研 2025-05-14
- 市湖泊管理局深入开展“三湖”保护条例普法宣传 2025-05-13
- 玉溪市急救中心直属市儿童医院急救站启用 2025-05-08
- 凤凰花开正当时 解锁绿汁新玩法 2025-05-07
- 凤凰花开正当时 解锁绿汁新玩法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