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8978787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日报 | 公开日期 | 2018-11-12 |
高原特色引领农业跨越式发展
花卉产业已成为玉溪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力量
每个金秋时节,对玉溪农业来说,都是一个收获季。据市农业局预计,2018年全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将实现261亿元,农业增加值15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97元。
时间回溯到40年前的1978年,玉溪农业总产值仅2.85亿元,农业增加值2.1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元。
通过数字对比,展示出了改革开放40年给玉溪农业带来的沧桑巨变:农业总产值增长91倍,农业增加值增长7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倍。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玉溪农业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以构建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撑体系为突破口,特色、高效和差异化的强农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以褚橙为代表的玉溪柑橘产业发展迅猛
四十年三大成就 见证改革开放奇迹
当我们踏入绿汁江畔的新平县新化乡阿宝村时,仿佛时光倒流,河谷燠热如夏,辣椒地里一片翠绿。
“我们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家都住进了新房,现在农民买车的人家越来越多。”新平县新化乡阿宝村委会主任杨文学告诉记者,2017年他家单单种辣椒的收入就超过10万元。
改革开放,玉溪广大农民迅速告别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玉溪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40年来,玉溪农业始终以开放的姿态,调结构,转方式,培育发展内生动力,提升水平,提高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农民从吃得饱到富起来。1978年,玉溪粮食总产量达50万吨左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常年占整个种植业面积的70%以上,最高时接近90%。农业的方向,围绕着填饱肚子而努力。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社会的发展需求由解决农产品短缺问题向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转变,农业发展目标由“高产再高产”调整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种植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多元化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40年来,玉溪农业发展最直接的成果是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23元提高到2017年的13165元,创造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年连续递增的奇迹,大多数年份位居全省首位,自2000年以来连续8年居全省第二。
其次,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温饱问题解决后,面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新时期玉溪农业如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作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为必然的选择。
围绕把玉溪建成云南重要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玉溪以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突破口,建基地、壮龙头、强科技、拓市场,以精取胜、以质取胜、以特取胜、以效益取胜,形成了烤烟、蔬菜、水果、花卉、生物药原料和畜禽养殖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玉溪高原特色农业迅速崛起。
再次,从立足本地到开放发展。玉溪人多地少,受空间制约,在本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先天不足。因此,近年来,众多企业不约而同地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从“打玉溪品牌、种全省土地、销全国市场”,到纷纷走出国门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和营销基地。玉溪农业从自给自足到告别门前街,最终走向广阔的国内外大市场,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伴随着跨越发展的迈步,玉溪农业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2016年、2017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两项农业经济主要指标连续3年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出口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
改革开放40年,人均仅拥有0.69亩耕地的玉溪农业,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后天努力,打高原牌、走特色路,通过不断致力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弥补了玉溪农业的先天不足,演绎了玉溪高原特色农业的精彩,诠释了以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发展的真谛。
完善产业体系 增加农业活力
全市耕地总面积380万亩,剔除贫瘠、缺水的陡坡地,玉溪土地资源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突出。而且各县(区)之间大部分产业雷同,特色不明显,集中度不高,小、散、弱的问题突出。
构建一个更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适应高原特色,才能提高玉溪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市场引导,各地逐步形成了地域农业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乃至一县一品的产业布局,但是距离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的现代农业体系还有相当的差距。
在深入调查、准确把握玉溪农情的基础上,我市制定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庄园等一批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确立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增收调结构、依托烤烟建产业、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巩固烟草产业、稳定粮油产业、提升蔬菜产业、加快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水果产业、打造花卉生物药产业的建设重点,统筹推进山地林农生态经济带、低热河谷特色优质经果产业带、烟畜果生态循环产业带和“三湖”环湖绿色高效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带建设,从今年开始,酝酿已久的“红河谷-绿汁江”流域开发正式启动。
市农业局总经济师尹绍旺告诉记者,玉溪农业以市场为“指挥棒”做好“加减法”,从品种结构、种(养)结构、农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四个层次“调优抓特”,种植上形成红塔区、江川区、通海花卉生产基地,红塔区鲜食葡萄、草莓生产基地,新平、华宁早熟柑橘生产基地,元江热带花果基地,新平、元江、峨山、华宁、易门生物药基地;养殖上形成江川仔猪生产基地,红塔区、新平、易门生猪生产基地,红塔区、通海禽蛋生产基地,华宁、易门肉鸡生产基地。
玉溪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的能量逐步释放。从1991年玉溪农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到2013年突破百亿元大关,近年来,玉溪农业基本保持10%左右的增速。通过高原特色的引领,玉溪农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实现了由解决饭碗问题到解决钱袋子问题的跨越。
完善生产体系 提升农业水平
滇中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具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然而,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产能力,却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为构建更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多年来,玉溪围绕产业配套升级、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农业庄园发展要求,切实加强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和装备进一步夯实,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实现资源与环境共建、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0年来,玉溪逐步建成高稳产农田9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有效灌溉面积10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5%。
“现在的科技真发达,连包谷都可以不用人采收了。”中秋节前夕,观看了农业部门举办的玉溪机械收割会现场演示后,今年63岁的易门县农民李兴德告诉记者,这些年,农村翻地、浇水这些原来最累人的活,现在都是交给机械来完成。
多年来的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使玉溪农业生产实现了四个突破。
一是农业机械化有突破。全市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25.6万瓦特增加到2017年的273.6万千瓦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1%。二是市场建设有突破。全市拥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9个,有3个市场被农业部认定为重点批发市场,全部乡(镇)均有综合农贸市场。三是科技贡献率有突破。玉溪被认定为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生猪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7%,居全省第一。四是农业信息化服务有突破。所有行政村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全省首家启动“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43家企业入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31家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2017年荣获“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称号。
改革开放40年来,玉溪尽管粮作面积大幅调减,但是粮食单产一直处于长周期增长,从2005年至2017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近五年来,粮食产量稳定在60万吨左右。
经过40年的发展,玉溪烤烟比1978年增6327万公斤,增长3.7倍;油料增3112万公斤,增长3.9倍;蔬菜增222839万公斤,增长32.6倍;水果增66166万公斤,增长94.4倍;肉蛋奶增46242万公斤,增长27倍;水产品增16242吨,增长28.5倍。
改革开放以来,玉溪粮食和烤烟、油料、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成倍增长的背后,是农业基础逐步夯实和农业装备、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的结果。
完善经营体系 提高农业效益
1981年,通海洋葱滞销,眼看农民的大半年汗水就要白流,蔬菜收购商汪家富身挎帆布包前往东北找市场,拿到了300多吨的订单。
汪家富告诉记者,他万万没想到,十几年后,自己每天能把两三百吨蔬菜从通海卖到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
40年来,玉溪以开放的胸怀面对市场,不断完善经营体系,用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激活农业要素、激活农业主体、激活农业产业链。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市级设立18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1亿元农业产业发展基金、1亿元风险代偿资金池,每年撬动社会农业投资50亿元以上。
二是做强龙头企业。2017年,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62户、自营出口企业92户,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出口百强企业6户、云南百强民营企业3户。
三是建好出口基地。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204万亩,其中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44万亩,建立境外生产基地21.8万亩。
四是抓好“三品一标”。全市79家企业持有“三品一标”产品135个,用标产值突破百亿元;拥有云南名牌农产品28个、地理标志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面积278.6万亩,登记产量1500万吨。
五是搞活内外贸服务。建成冷藏冷冻库635个,培育具备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资质运输企业7户,培养外贸骨干1500人、农业经纪人6000多人。玉溪农业企业在境外设立商务代表处4个、农产品直销点29个,在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建成玉溪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
云南维和、云南宏斌、易门丛山、云南万绿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到省内的红河、楚雄、大理以及广东湛江、山东威海、福建漳州建立原料基地10余万亩,以独资或者合资的方式建立加工基地9个。云南茂源、通海宋威、华宁盛泉等农产品出口企业到省内的红河、曲靖、昆明等地以及贵州六盘水建立出口果蔬备案基地;玉溪德商、宋威、汇海、东绿、阿穆尔等20多家企业在境外建立了农产品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和营销基地。玉溪农产品贸易伙伴遍及全球五大洲的38个国家和地区。玉溪特色农业闯出一条由“买全国、卖全国”向“买全球、卖全球”转型升级的开放型农业之路。
2017年,玉溪农产品自营出口额18.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9%,占全省农产品的38.09%,出口农产品6大类28种,贸易伙伴遍及全球五大洲的38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了玉溪高原特色农业的活力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在市农业局局长陈开翔看来,经营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玉溪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发挥出了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玉溪日报记者 邢定生 文/图)
相关阅读:
- 五街村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 2025-04-08
- 澄江市2025年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路居红石岩农业智慧数字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服务(三次)流标公告 2025-04-01
- 玉溪农业职业学院(峨山校区)—公厕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2025-03-28
- 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引领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2025-03-26
- 玉溪润宏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电能烤房智能过磅管理系统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2025-03-25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2025-03-25
- 玉溪农业职业学院(峨山校区)—公厕工程询比公告 2025-03-24
- 2025年第一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春和街道孙井社区高效设施农业示范项目(一期)中标结果公告 2025-03-21
- 加强工作协同整合工作力量 江川区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全域提升 2025-03-21
- 澄江市2025年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路居红石岩农业智慧数字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服务(三次)比选公告 2025-03-20